![]() 10月31日,第三屆學術期刊融合創新發展論壇暨規范出版與知識服務全流程網絡平臺系列標準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主題為“共建行業標準化未來 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此次論壇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編輯學會作為指導單位;北京中文出版傳媒融合創新發展聯盟、北京新興傳媒出版融合創新發展研究院作為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和上海市編輯學會、廣東省期刊協會、四川省期刊協會、湖北省期刊協會等數十家省級期刊學/協會作為支持單位。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原院長、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北京中文出版傳媒融合創新發展聯盟理事長顏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北京中文出版傳媒融合創新發展聯盟等單位專家領導,以及來自各省級期刊學/協會、學術期刊單位的百余名代表出席會議。 ![]() 郝振省會長在講話中表示,本次論壇的召開恰逢其時,切中要害。期刊建設的規范與標準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學術期刊高質量融合創新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昕致辭到,隨著一系列政策出臺,我國學術期刊融合發展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應以此為契機。一方面,深入探析新時代學術期刊建設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進一步強化新時代學術期刊所要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相關單位要加強協作,構建學術期刊高質量融合創新發展共同體。 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秘書長彭雪飛強調,平臺資源與組織力量是改變我國學術期刊“單兵突進”與碎片化問題的關鍵抓手。此次規范出版與知識服務全流程網絡平臺系列標準制定工作的啟動,對于進一步強化平臺作用支撐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主旨報告環節,顏帥通過研判學術期刊國際發展整體趨勢,指出未來出版單位將承擔兩大新任務:一是促進可信研究,通過多方協同來維護科研誠信;二是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要服務大局,并盡力實現服務細化,如整刊轉型更加聚焦、設置專欄(主題)突出特色、創辦新刊適應發展。顏帥表示,對于絕大多數期刊而言,提供知識服務和發揮智庫作用可能成為今后的工作重點之一。 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建華圍繞國內外出版服務平臺對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談到,在開放科學和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學術期刊要主動適應并發展開放獲取,探索開放獲取出版新盈利模式。結合國內外典型出版服務平臺的實踐案例,她進一步論證了未來學術期刊出版服務的四大前沿趨勢:一是期刊出版更加前置化、開放化、多元化、原子化;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集群化;三是服務價值鏈條延展化;四是服務模式多樣化、服務定位多樣化,服務標準規范化。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編輯出版部主任李苑、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大學期刊社副社長劉志強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我國的數字出版標準和出版規范標準進行了深入解讀。數據顯示,我國學術期刊各類標準存在兩個不均衡。李苑提出,現行標準更側重于印刷出版(紙質刊物),數字出版相關的標準較少,各刊執行標準的程度不一。劉志強提出,支撐標準落地實踐、服務學術期刊單位的應用工具沒有跟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拖慢了我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速度。 ![]()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頭戲之一,規范出版與知識服務全流程網絡平臺系列標準牽頭起草單位代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標準化研究所副編審郎彥妮、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學計量與評價中心研究員俞征鹿分別就期刊規范出版流程管理、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平臺服務規范、期刊成長性指標評估規范三項標準的內容框架、建設思路予以深入解讀。現場的學術期刊從業者紛紛貢獻自己的真知灼見,致力將該標準打造成為學術期刊高質量融合創新發展的“行業新規范”。 大會期間,聯盟成立了期刊規范出版專家指導委員會、促進期刊高質量發展委員會、學術交流專業委員會、學術出版專業委員會、專業知識數據庫合作發展委員會,旨在促進期刊高質量發展。 ![]() 作為支撐學術期刊規范出版與知識服務全流程網絡服務的重要平臺載體,中文知識網已涵蓋融合出版投審稿系統、百科在線服務平臺、百家在線交互平臺、學術會議服務系統、學術專著出版服務系統、知識數據庫等六大功能產品,全面滿足學術期刊主辦單位和出版單位的全方位、全場景數字化期刊運營;編輯、作者、讀者“零距離”互動;期刊全流程規范出版與全周期數據管理;盤活學術期刊內容資源,實現收益更大化,以及數據沉淀和數據反哺下的企業輔助運營決策等七大核心訴求。 學術期刊融合創新發展論壇是學術期刊領域的全國性品牌論壇,由北京中文出版傳媒融合創新發展聯盟、北京新興傳媒出版融合創新發展研究院主辦,論壇定位于“新時代新出版的新思想盛宴”,直面中國學術期刊融合創新、規范出版、高質量發展可能面臨的各種新問題、新挑戰,并通過專家解讀、交流研討等多種方式共同梳理出破局之策,切實幫助中國學術期刊重塑核心競爭力,開創行業高質量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局面。 |
注:© 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用于商業!
聲明:轉載或其他業務合作請聯系站長